关于我们

ABOUT US

蛇口消息报:马明哲、田俊彦、段钢、陈难先、欧阳芳、黄涛、魏玲玲、林雪忆袁庚

2016-02-02554人浏览

蛇口精神之父我们铭记不忘
■马明哲 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
   惊悉袁庚董事长仙逝,不胜沉痛。袁董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一代伟人,蛇口精神之父,平安事业的孕育者、推动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亦是我本人终身受益的恩师,我们铭记不忘。
   坊间一直有传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80年代初,我作为一名普通干部在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负责员工工伤保险等工作。袁董当年就是蛇口的“神”,通常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他。
   80年代中期,我向上级提出倡议,传承百年招商,重操保险旧业。这个提案在当时听来如天方夜谭,我本无大的把握,却意外获得袁董的关注和支持。很快,在大车总 (原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车国宝)的引荐下,我终于从蛇口乘船到香港拜见了袁董。
   平安从创立、起步、发展、壮大,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离不开他老人家的关心和支持。袁董退休之后,不愿出任任何社会职务,却唯独当了平安的名誉董事长。他说:“我不参与平安的任何经营管理,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的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在平安的每一次董事会上,袁董都不断重复这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历经艰难坎坷,坚持走到今天。
   平安没有辜负袁董的信任和嘱托。今天的平安,跻身世界100强,全球第一保险品牌,市值在全球金融机构中排名十二、全球保险集团排名第一。
   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袁董的博大胸怀、高远智慧,没有他给予我们这帮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支持,都不可能存在。
   近年来,我们每年看望袁董,说说自己的工作和收获。尽管袁董听不到也说不出话,但我们相信,他知道平安是蛇口的孩子。过去的30年,我一直和同事们重复袁董的一句话,“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
   如今,袁董已去,然其音容笑貌、谆谆教导宛在。此刻,我与我的家人、全体平安人向袁董在天之灵敬礼,表达我们的无限敬仰和深深追思,袁董风范长存、永垂不朽!
   向袁董家人致以最诚挚、最亲切的慰问,节哀、保重。


袁庚是个传奇
■田俊彦 中国南山集团总经理
   中国南山集团的创始人、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庚,因病医治无效在蛇口逝世。噩耗传来,全体中国南山人无比悲痛。
   袁庚是个传奇,特别对于改革开放,是一个时代的形象代表。30多年前,以袁庚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开创了中国企业改革的 “蛇口模式”,给时代留下令人震撼的烙印;伴随着蛇口开山炮的响起,袁庚及他的追随者们又在赤湾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中国南山集团,开启了中国企业体制改革之先河。袁董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探索者,中国南山集团之父。
   30多年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没人敢触碰 “股份制”,袁董毅然在 “中国南山”推行股份制。南山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参照这个模式,袁庚又分别创立了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
   从激情创业、走向成熟、再到加速发展,中国南山集团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袁董的关心和支持。也正是在袁董首创的先进机制指引下,自1982年成立以来, “中国南山”从开发经营赤湾港口、石油基地起步,现已发展成为一家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南山人感恩袁董,集团30多年的荣光都源于这位改革开放的功臣、先行者。如果没有袁董,中国南山人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光辉前景的事业平台, “百年南山”的基业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坚实和巩固。
   袁董的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使得改革由梦想变为现实,使得中国南山集团的事业成为传奇。如今中国南山集团的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都源于袁董的前瞻性设计。
   时代选择了深圳,袁董选择了赤湾,并奠定了百年南山的基石。大家习惯上把中国南山集团叫 “南山公司”,中国南山人也都亲切地把袁庚称为 “袁董”,这是专有名词。
   袁董逝世了,但他的荣光永照南山事业,中国南山人永远怀念他。


忠诚睿智写精神
■段钢 南山区文联主席
   一位老人在99岁的门槛前走了,带走了两代人的感念,留下了三代人的福祉。袁庚,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符号人物,一生叱咤风云,用忠诚和睿智书写了人生,书写了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历程。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晚年的袁老有过几次接触,深感他的人格魅力,它集中体现在:无论境遇如何,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矢志不移;无论周遭风云如何变化,他都能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应对自如,朝着既定的目标大步前行。
   1992年春夏,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轰轰烈烈的“农城化”改造,南山所有的农村、渔村纷纷“洗脚上岸”,虽然热热闹闹,但是对未来前景很多人心里没底。祖祖辈辈种田打鱼的人,土地等生产资料没了,手捧一大笔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政府派出了大批工作组,走村串户做工作,媒体连篇累牍做宣传。
   此时,袁老虽已退居二线,但他密切关注着这项以深圳为样本的国家战略,认定这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台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他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做村民的工作。记得在蛇口海湾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他亲自前往剪彩,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我作为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看到他拉着海湾股份公司董事长樊培良的手,久久不放,激动地说:兄弟啊,几十年的泥腿子当上董事长了,要珍惜哦。40多年前,我带着队伍解放了这片土地,今后,你们要好好带着父老乡亲,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后海湾畔,锣鼓喧天、鞭炮阵阵。透过相机镜头,我看到两位老人泪光闪闪。这张照片后来在很多报刊流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袁庚这位传奇人物。第一印象,这是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善良老头。
   由于工作需要,我后来多次到袁老家采访,聆听老人家的教诲。这时的袁老,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但精神矍铄,谈锋仍健。他绝口不提自己的辉煌经历,往往用充满智慧和诙谐的“广普话”,大谈正能量的人生哲理,还不时拿我“开涮”。听说我已升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他打趣地说:“呵呵,今天是官员微服私访,来看望我这个小老百姓啦!”
   每次见到袁老,气氛总是那么轻松活跃,他的感染力是那么自然,气场是那么强劲,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思绪,走进一个博大超然的内心。后来,我在为《袁庚之谜》所写的序言中,用了《忠诚睿智写精神》做标题。
   此后不久,时任市委书记李鸿忠在看望袁老时说,袁庚的精神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忠诚和睿智。我想,作为一个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新中国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人,作为一个一生遭际起伏跌宕的人,他没有倒下,没有退缩,没有变得世故,永远都有一种精神在激励着自己和同行人,所以当他老去,人格的丰碑将会更加耀眼。


哲人已逝精神永存
■陈难先 育才中学创校校长
   袁董是我钦佩敬重的前辈。
   2000年,我和友人去拜访袁董时,他曾给我带过去的《争议与启示:袁庚在蛇口纪实》一书写了下面一段话:
   “过去工作上的失缺错误,上帝没有时间给我改正了。至于启示嘛,让后人去评说吧。——袁庚 龙年仲春”
   这段文字乍一读,令人觉得很沉重,静心细品就会感受到袁董的豁达大度,很有些禅意。然而袁董绝非那种归隐林泉的出世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一个人否定自己、承认自己有缺点、犯错误,是件难事;要一位名人、一位身居高位的人这样做,更是难上加难。
   上世纪90年代蛇口新时代广场封顶时,袁董在现场讲了话。老人赞扬蛇口人建造了如此现代化的智能大厦,并告诉大家当年蛇口建了一栋七层高的蛇口工业区大厦时,他曾经对此作过严厉的批评。时代前进了,楼越盖越高。老人坦诚地对公众讲,当年他错了。
   有人或许会说,退下来之后作自我批评那还不容易。此说不无道理,不过只是相对未退而言可有一比。但是,任何自我批评绝非一件易事。当然,在位时能如孔老夫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公开检讨自己的问题,那么领导人决策时定能规避许多失误。如此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善莫大焉。一位耄耋老人,公开承认过去工作上有"缺失错误",由衷地自省,鼓励"后人去评说",提倡勇于承认过失,把工作做得更好。这对每一名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人来讲,都有现实意义。
   但凡勇于作自我批评者,一定欢迎他人的批评;即便批评不当,甚至批评错了,也不会介意。袁董就是这样做的。他曾多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蛇口允许人讲话,反对袁庚也可以。纵使事实证明他反对错了,我们也要保护他,决不以言治罪”。全国大小报纸对此话都有过报道,后来还给袁董带来很大的政治压力。
   早年来蛇口的建设者们,多次听过袁董讲话,那广东味十足的普通话,普普通通,明明白白,令人振奋。他就是这么有魅力,这么神奇,带领着蛇口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节选自陈难先文章《我的签名本》)


袁庚老爷爷是我们的宝贝
■欧阳芳 招商蛇口园区事业部
   上周袁老又高烧入院,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似乎已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经历了数年的住院治疗,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更坏的消息是血氧指标也回不到正常。1月30日,听说情况不乐观,不知老人是否能挺过这一关。1月31日晨,接到小夏姐短信:我父亲今早4时离世了。
   说起我跟袁老的交往,我清楚记得那是2006年3月,袁老及家人搬入鲸山别墅,恰好当时我在鲸山别墅工作,从此得以结缘近10年。
   袁老在鲸山的生活是幸福的,搬来之时尚能自由走动,与院子里的孩子玩耍,与工作人员聊天,经常看到景象随性诵出诗词,记得有一回下过雨,空气很清新,他便诵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调侃照顾袁老的工作人员刘刚,如果跟随几年袁老,耳濡目染,大学应该可毕业了。当时袁老记忆力也是非常好,当知道我姓欧阳时,能背出“欧阳”之姓的族谱24辈,并问我是哪一辈的。
   记得那时,他与来看望的客人见面常说的话是:“你们都是被我骗来的呀!”照相时常说:“不要浪费胶卷了呀!”(似乎不知道当时照相已不需胶卷了)。送别的时候常说:“向前走,莫回头”,意味深长。
   2007年,我家女儿好咪出生,出生后常带小宝贝看望袁老夫妇,宝贝一来就成了他们的开心果,他们喜欢叫她“小咪咪”,袁老还开玩笑自己是“老咪咪”,老咪咪没有小咪咪乖。
   小咪咪也最喜欢来看爷爷奶奶,因为每次在这里都能让她吃糖吃个够,都有一堆糖果给她带走。我衷心希望小家伙从小就知道老爷爷对我们来说是如何的重要,袁庚老爷爷是我们的宝贝。

   如父如兄滋养蛇口
   同天同地匡扶正气
                ——欧阳芳 敬挽


我对袁老“爽”了约
■黄涛 蛇口消息报记者
   1月31日凌晨,惊闻我十分崇拜的袁庚老人去世了,心情万分悲痛,就像失去了亲人一般数次落泪,袁老对我来说亦师亦父,可我却对袁老“爽”了约。
   我是2000年才来到深圳的,当时深圳改革开放已进行20多年了,我在南山公安系统工作的同学鼓动下来到蛇口打拼。初来蛇口,人生地不熟,工作生活很不如意。于是,我开始打退堂鼓了,想回老家“重操旧业”当村支书去。
   我来的时候,袁老早已退休,后来同学多次给我讲了袁老的故事和蛇口精神。正是袁老的“向前走,莫回头”重新燃起了我的蛇口梦。从那时起,我坚定了“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走回头路”的思想,从保安干起,后来进入媒体,有幸见到了这位传奇式的老人,从此也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从2003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会与袁老见上几面。有一次,在袁老住的海滨花园,与袁老聊起了麻将,老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我便随口说了句:“老爷子,下次我一定陪您打麻将。”“好啊!好啊!”老人爽朗地答道:“我们打广东的推倒和啊。”
   可是以后每次去看望老人家时,我都是陪同市、区领导和工业区领导在中秋、春节期间去慰问老人家,根本就没有时间陪老人家打麻将,并且老人家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虽然也偶尔提及麻将一事,但终没有打过。
   现在,我的妻儿老小都来到蛇口安居乐业了,如果没有袁老的改革开放,没有勇于吃螃蟹、向前走和不回头的精神,我恐怕早就回到老家种地去了。
   为了缅怀袁老,31日晚上,我带着家里人冒雨来到女娲补天广场,眼含热泪手举蜡烛,敬献菊花,寄托对袁老的哀思。
   袁老,下辈子,我一定陪您打麻将,决不食言。


追忆袁庚 往事如潮
■魏玲玲 蛇口人民医院体检科主任
   袁老的民间追思会,1月31日在蛇口海上世界一角女娲补天处举行。灯光幽暗,小雨淅沥,人们自发来到这里,献花点蜡烛,虔诚为袁老送行。我对着袁老栩栩如生的照片三鞠躬后,泪水潸然……
   1993年12月,我初来深圳。刚来蛇口第三日,给工业区干部体检,懵懂中为一位元老查出早期肾癌后开始“出名”,来找我这个年轻医生查肾的人开始络绎不绝,包括蛇口工业区的各种大小官员,我因此在1994年结识了大名鼎鼎的袁庚。
   从那时起,我开始每年给袁老做超声体检。袁老特别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让我这个小字辈没有任何紧张感。每次袁老来,我们都要聊一会,聊过当年的蛇口改革,包括4分钱奖金,聊过他的牢狱之灾,而聊得最多的当然是他胆囊里的一堆石头。他笑谈结石几十年“按兵不动”。
   2000年后,袁老很少来了。再后来,我偶尔会看见坐在病床上的袁老,给个棒棒糖就会如同孩子般开心,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我最后一次见袁老是今年1月14日,好多年不见,他依然那么亲切。检查各项指标大都还不错。结束后,我为他拉了拉衣服、掖了掖被子,默默行个礼,满心敬意。
   袁老走了,他选择1月31日这个蛇口诞生的日子离去,可见袁老有多爱蛇口!
   蛇口之父,亲爱的袁老,一路走好……


那夜,与袁庚握手
■林雪 蛇口消息报记者
   翻看自己的博客,发现在我的博文目录里,与“袁庚”相关的文字有四篇。
   1988年,导演吴厚信的纪录片《蛇口奏鸣曲》在央视播出,1989年,《蛇口奏鸣曲》荣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他同蛇口人一起亲历了著名的“蛇口风波”,并留下了尤为宝贵的录音资料。吴厚信的艺术生涯与蛇口有着不解之缘。
   2011年9月28日晚,我和吴厚信、蛇口电视台编导王艳一起走进了蛇口鲸山别墅101号,探访袁庚老人。
   进入袁庚老人居室,护工为我们送上无菌口罩。房间里的电视机是老式的彩电,正播放着央视戏曲节目。床头放着一张他的照片——右手致敬的标志性照片。老人一直朝我们招手,他目光慈祥,右手被盖在褥子里,面容清瘦。我走近了他,并与他紧紧握手。他的手,温暖而柔软。
   那一握,握住的是一段历史;再握,握住的是一个迟暮老人的心愿。
   他的左手一直在挥动,或敬礼,或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他偶尔轻轻点头,表达他听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我看到老人眼里有泪光。
   “我们评价历史,历史也会评价我们的。我们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暴露自己的弱点,如果不改善,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最早看到袁庚这样的言辞出现的报刊,我的心为此激动过。我曾看过老人的传奇故事,也曾欣赏到他美妙的散文,清新古典的诗词,他的书法作品也堪称大家。
   我们不忍打扰老人太多的时间,他太需要休息了。护工送我们出门,我眼睛潮湿,心情激动。
   回到明华国际会议中心公寓,吴厚信送给我和王艳一人一本 《袁庚画传》,并为我们题字:刚才我们一起去鲸山别墅101看望了他,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为中国的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厚信说,你们是幸运的蛇口青年,能在此时此刻亲近老人。回家的路上,我翻阅着《袁庚画传》,心潮澎湃。
   都说,左手信缘。我想,这就是一场缘分。
   袁老,一路走好!
http://shekounews.com/shtml/skxxb/20160202/vA6-7.shtml

请输入评论
走进南山 免责声明 网管信箱 联系我们

中国南山微信

电话 +86 755 26817331

传真 +86 755 26694297

电子邮件 admin@cndi.com

邮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六路8号赤湾总部大厦

版权所有:©2017 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 粤ICP备16091511号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85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