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挪威海德鲁(远东)有限公司总裁余惠洪先生是在港务陈永莲副总的办公室里,余先生头上的那顶太阳帽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打听才知,海德鲁刚刚 到了一批新品种,余先生正准备亲自陪同几位外国工作人员上船查看货物。正当记者惊诧于余先生的行为时,与余先生合作了十来年的陈永莲副总淡淡地说到:“当 年,余总亲自从香港扛着灌包机配件送到赤湾,下到生产一线对员工进行培训都是常有的事。”
成功合作的前奏
回首南山开发的“当年”,一晃就已经二十年过去了。挪威海德鲁公司已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它是挪威国家最大规模的控股工业集团,主要业务领 域包括化肥、轻金属、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化工,其中化肥约占30%。挪威海德鲁公司化肥的生产和销售居世界领先地位,每年的化肥生产量约为1,500万 吨, 同时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售化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自然成为挪威海德鲁的重点市场之一。面对中国市场,二十年前的海德鲁却面 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一直只生产散装化肥的工厂要面对一个只接受袋装化肥的市场。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中,有些企业选择了在海上进行灌装分包的工作, 但这种灌包方式的成本极高,缺少安全保障,给灌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年担任海德鲁亚洲区域负责人的余先生常年奔波在台湾、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 寻找最佳的灌包场所,就当时的情况分析,台湾与新加坡的港口太小,价格偏高,菲律宾的整个经济环境不如人意,而在香港却找不到中意的港口地点。
1982年年初寻寻觅觅的余先生终于在招商局的大力推荐下,来到蛇口寻找灌包点,而在此之前,余先生根本就不知道在隔海相望的深圳有个叫赤湾的地方。
用于灌包的港口需要足够的水深条件和仓库面积,不然几万吨的货船就无法进入港口,船即使能进来,货物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存放。余先生一行在蛇口勘察了几个 地方之后,发现不是水深不够就是备用场地不够。在这种情况之下,招商局的有关负责人将他们介绍给了位居赤湾的南山公司,由时任副总经理刘德豫与办公室主任 王芬等接待了这批特殊的来客。
经过半年多的协商,82年底,由南山开发集团的子公司港务公司与海德鲁签定了合作协议,84年初第一艘运载1.5万吨散装化肥的货船顺利进入赤湾港。
建立品牌,实现双赢
余先生回忆说,他刚刚进入赤湾时,南山开发公司还在蛇口工业区的五楼办公,整个公司才有两辆车,赤湾还处在初期开发阶段,只有一条小路通往蛇 口,而来往于香港的船只还没有正式开通,开始只能搭乘招商局的交通艇“海燕号”往返。在这种交通情况下,他曾经为了修理灌包的机器设备,亲自扛着配件一天 往返赤湾与香港之间达三次之多。
风雨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合作过程中,海德鲁与南山公司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也一起采摘了丰硕的果实。 从袁庚董事长到傅育宁董事长,余先生先后与港务五位领导人有过愉快的合作。海德鲁作为挪威最大的国家控股工业集团,南山开发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两 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势必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矛盾在不断产生,也在不断的前进中得以 化解。随着海德鲁进入赤湾,启动赤湾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其他港口的化肥灌包业务,同时给两者间的合作关系带来新的考验。二十年来,周边港口开出更优惠的 条件向海德鲁发出盛情邀请,而令旁人费解的是,海德鲁一直坚持与南山集团的合作关系,用余先生的话来说,海德鲁和赤湾合作是一种最珍贵的合作伙伴关系,他 们看中的是赤湾港为海德鲁提供的优质完善的装卸包装服务,并认为只有互惠互利,大家才能共同发展,付出高于同行的价格,为的是能让对方为自己提供更加优质 完善的服务,这样双方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赤湾港正是在海德鲁业务的推动下启动了化肥灌包业务,吸引了包括中化、中农等重要客户,创造了 “赤湾包装”这个行业内的名牌。
直至今天,海德鲁在赤湾灌包的化肥已经逾上千万吨,并曾在95年达到过12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在这期间,海德鲁在中国南方市场上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特殊的合作关系
签定合作协议的1982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与外商合作的众多外资企业中,大部分都选择了合资的方式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而 海德鲁却与港务公司采取了别具一格的协议合作方式,协议规定由港务提供场地和人力,海德鲁提供灌包设备、仓库和技术,并按吨给付装卸费用,不涉及任何利润 分成。二十年后的今天,这已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就当时而言,这种别开生面的引进外资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经济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赤湾和海德鲁合作协议的顺利进行,相继带动了南山集团一系列相关业务的发展,为南山集团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这一次的成功合 作,解决了散装化肥的灌包问题,改变了进口化肥袋装的做法,降低了化肥的灌包成本,给中国港口带来了外汇来源及可观的利润。由于在海德鲁公司的指导下赤湾 灌包服务也打出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