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个人照片
来永意,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山东日照人。1999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职于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建造车间监督。
01 拼搏是跨越困难的翅膀,刻苦是飞向成功的动力
上个世纪90年代,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海洋装备的建造又是重中之重,导管架建造技术当时相对不成熟,各方面建造的技术人员都匮乏。当时,来永意作为普通的铆工,凭借对导管架建造行业的热爱,选择坚守在一线岗位,不怕苦、不怕累,不管高温日晒,还是狂风暴雨,始终如一,发扬着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
来永意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导管架制造行业已有25年有余,前后主导建造导管架及栈桥、石油钻井平台、吸力锚等大大小小将近60多个国内外海洋装备工程建造项目。从一个一线生产人员到现在的现场建造管理人员,来永意先后从事过现场材料管控、安全管理、建造场地协调项目生产计划、生产图纸校对等多项工作。
去年胜宝旺公司珍珠项目工程是国家专属指派项目工程,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克服一切困难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非常艰巨。在面对工期非常紧,场地限制、人员不足、疫情严重影响等各方面的困难下,来永意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在现场检查夜班工作完成情况,查看当天工作重点及务必完成工作项。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的爆发,疫情管控不能懈怠,人员随时都可能被管控,严重影响了珍珠项目生产任务。考虑疫情影响及珍珠项目任务的特殊性,来永意主动住在胜宝旺项目组3个多月。他的严谨和坚忍不拔,使珍珠项目的一线全体职工能够团结一致,奋发拼搏,使项目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顺利完工,得到了胜宝旺公司领导表扬和肯定!来永意这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为困难所折服的拼搏精神是每个工匠人匠心文化的传承。
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海洋装备的建造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在建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生产难题。要想提高效益,创新是唯一途径,只有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才能提高,才能为公司增加效益。
在O349项目吸力锚建造中,吸力锚结构是由直径为4米,长度12.5米的3个筒体以120º角环绕,外加一个直径为1.1M,长度12.2米的中心柱组成的重力吸力锚。该项目业主对整体尺寸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中心柱垂直度要求控制不超过0.5MM。因筒体直径大、壁厚薄扰度(椭圆度)大,极难控制。为了达到该项目规模要求,来永意在接到施工图后,经过和团队仔细的研究、讨论,凭借自己在钢结构行业里多年探索累积的经验教训,通过分步安装和分段消除应力的焊接操作,实现产品的100%的达标,并得到业主的肯定和表扬,为公司投标此类项目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Y352管拖架建造过程中,LIFT BAR的预制成为整个建造过程最为关键的节点,它的预制周期是主线计划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决定项目能否如期完工。为此来永意建造团队详细分解整体结构的预制步骤,仔细梳理预制工艺、质量检测要求、机加工标准、安装精度、高强度合金材质销轴与碳钢焊接标准、油漆施工等条件,对整个预制过程逐一优化,最大程度的缩短预制周期,保障了整个项目顺利完工。
在J344风电法兰过渡段安装尺寸控制过渡段中顶部法兰Ø7000,安装要求极高。来永意提出:法兰椭圆度控制在4MM以内,法兰表面的水平平整度不能超过1.5MM ,内倾控制在1MM以内,不允许外翻,垂直对最大3MM。来永意在法兰安装过渡段之前,和组对人员传达法兰的尺寸要求,从组对前就严格控制尺寸公差,把法兰表面分为内环、外环,每6度做一个测量点,整个法兰均匀成72个点,组对时用码板固定调均,调好间隙,再进行固定,对接坡口加防变形控制,在焊接前每45º方向间隙加千斤顶、码板,测量达到要求,分成4~6个进行对称焊接,用激光旋转仪器进行测量控制,24小时监控,内坡口、外坡口焊接时对称进行,随时纠正已超差,再进行部分调整,整体焊接完成做UT检验合格后,误差控制在了正负0.75MM内,最终保证了法兰的水平高差达到了业主的要求。
来永意把自己多年在海洋装配工作中累积的工作经验充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挥关键能力和自己敢于创新品质,不断为生产建造做出突出的贡献。
03 匠心文华的传承是责任也是未来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需要生存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驱使,人才的引进、培养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源泉。只有新鲜血液不断流淌公司才有动力和活力,才可以彭勃发展。
来永意非常重视团队成员的技能培养,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把自己这么多年经验教授给“后来人”,遇到关键问题亲自操作演示,把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队长和领班及生产操作人员,投身加入生产工作,把重点和难点根据步骤当场演示,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他还极其注重现场安全管理,以身力行,让每一名一线人员脑海里形成安全生产的概念,让安全生产真正的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人心里。
来永意通过自己行动传达着真正的工匠文化,通过不断地技能提升、培养人才,扩大胜宝旺公司的人才储备,促进人才链、创新链、生产链深度融合,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